玻尔原子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的轨道概念与玻尔原子模型的轨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用户投稿 158 0

关于原子量子态玻尔模型的问题,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原子量子态玻尔模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量子力学的轨道概念与玻尔原子模型的轨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玻尔原子模型的轨道是指运行其中的电子每时每刻都有确定的速度、位置、能量和角动量;量子力学的轨道基本上就是指一种量子状态,比如说原子中的电子的轨道,它是指电子具有某种特定的能量与角动量(对应于确定的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自旋量子数),但其速度和位置却是不能确定的,只有一个概率性的分布,电子位置的概率分布用“电子云”这个概念能够很形象的表述出来。

卢瑟福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有什么区别?

卢瑟福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对电子在原子核外运行和排列的解释不同。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然而,他的模型并没有详细说明电子是如何在原子核外运行的。

而玻尔的原子分层模型在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电子在原子核外运行和排布的分层概念。他认为,电子可能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且离核愈远能量愈高。这些可能的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h/2π的整数倍决定。更重要的是,玻尔提出,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才会发射或吸收能量,这和卢瑟福模型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在解释电子如何在原子核外运行以及如何吸收和发射能量方面更为精确,是对卢瑟福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卢瑟福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是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型,用于描述原子的结构和行为。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电子的轨道和能级的描述方式。

卢瑟福模型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的。他的模型认为原子由一个非常小而带正电荷的核心(即原子核)和围绕核心运动的电子组成。卢瑟福模型中的电子在轨道上运动,类似于行星绕太阳运动。这个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原子的正电荷主要集中在核心附近,而电子则分布在较远的轨道上。

玻尔模型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他的模型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引入了能级的概念。玻尔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存在,每个能级对应着一定的能量。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吸收或释放特定的能量。这个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原子光谱中只出现特定的频率和波长。

总的来说,卢瑟福模型强调了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而玻尔模型则更加关注电子的能级和跃迁。这两个模型都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玻尔理论?

玻尔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一种理论。1913年由玻尔提出。是在卢瑟福原子模型基础上加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后建立的。

四条理论

行星模型:

玻尔假定,氢原子核外电子是处在一定的线性轨道上绕核运行的,正如太阳系的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

定态假设

波尔假定,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轨道上运行时具有一定的、不变的能量,不会释放能量,这种状态被称为定态。能量最低的定态叫做基态;能量高于基态的定态叫做激发态。

量子化条件

玻尔假定,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不是连续的,而是分立的,在轨道上运行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角动量(L=mvr,其中m为电子质量,v为电子线速度,r为电子线性轨道的半径),只能按下式取值:

L=n(h/2π) n=1,2,3,4,5,6.......

跃迁规则

电子吸收光子就会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反过来,激发态的电子会放出光子,返回基态或能量较低的激发态;光子的能量为跃迁前后两个能量之差

191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N·Bohr提出了一个假设[1],成功地解释了H原子光谱。1、基本思想:① 承认卢瑟福的原子天文模型放弃一些经典的电磁辐射理论把量子的概念用于原子系统中 2、玻尔的三条假设:① 原子系统只能存在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E1、E2、E3···),在这些状态中,电子绕核作加速运动而不辐射能量,这种状态称这为原子系统的稳定状态(定态)频率条件:当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发出或吸收单色辐射的频率满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原子量子态玻尔模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原子量子态玻尔模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